各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市人民政府各部、委、办、局,各市级机关,各人民团体: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以思政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首创“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等做法。学校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立足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定位,围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厚植红色基因、拓展全球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二)明确总体思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引领,依托“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完善思政课内容体系整体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建设好各学段思政课,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
(一)整体构建思政课内容体系。按照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落实思政课课程目标,注重有机融入和科学转化,进一步完善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的总体内容架构。小学阶段,聚焦启蒙道德情感,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聚焦打牢思想基础,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聚焦提升政治素养,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聚焦增强使命担当,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快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和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为支撑、思政课选修课为拓展的思政课课程群。严格按照党中央要求,规范化建设思政课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率先在高校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逐步实现在全市高校全覆盖。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阶段,探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读、导学、主题活动等课程。深化思政课选修课建设,完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体系,在中小学遴选建设“中国系列”品牌课程。
(三)深化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改革。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统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度挖掘中小学所有课程和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制定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编制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树立一批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高校课程思政“领航”示范品牌。研究建设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探索与中小学学科德育协同创新、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工作机制。
(四)规范思政课教材使用管理。规范使用国家统编统审的思政课教材。建立健全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编写、审核、使用管理规范。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教学资源,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优秀讲义、示范教案,编写“中国系列”丛书。研究编制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进课程进教材图谱。
三、全面提升思政课师资队伍水平
(一)强化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配备。制定实施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完善编制保障,在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照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小学中、低年级要配备一定数量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要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逐步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初中、高中、中职校要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探索相关学科优秀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机制和办法。探索高职高专和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共享机制,鼓励优秀退休教师到民办学校担任思政课教师。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教师)制度,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政课教师。从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党校中选派优秀骨干支援学校思政课建设。
(二)优化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实施思政课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计划,支持优秀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思政课教师实训基地。实施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轮训计划,3年内实现全覆盖。在中小学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中,单列思政课教师名额,加大教学名师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国情调研,组织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建立思政课教师挂职锻炼长效机制,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将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高校要按照中央规定标准提取专项经费。
(三)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思政课教师聘用考核体系,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按照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建立健全优秀网络成果认定机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特级教师评审中名额单列,且不低于其他学科平均水平。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四)建立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专项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把优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市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中加大支持力度。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在市级荣誉称号中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定期评选教学名师、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建设一批思政课教师银龄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示范教学团队。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健全思政课教师梯队建设机制。健全完善“师资储备、优秀骨干、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的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注重整体性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复合型人才,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支持力度,探索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一)加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力度。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深化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支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养计划,提升办学治院能力。深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城平台建设,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区教育局之间结对共建,搭建学科共建、课题共研、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布局,支持新增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智库建设,发挥学科领航作用。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研究项目,推出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增加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
(三)创新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市、区、校三级思政课教研机构建设,高校按照思政课必修课设置教研室,中小学(中职)设立思政课教研组,完善教研室(组)运行机制,配备学科骨干担任教研室(组)负责人。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集体备课制度,建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聚焦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攻坚项目,形成一批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建立“讲台上的新思想”思政课教学观摩交流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情研究,分析各学段学生思政课学习规律和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参与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规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全面实施青年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计划,引导学生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定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评选学生理论学习之星,举办学生理论宣讲展示活动。
(五)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构建市、区、校三级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形成教学质量报告。定期举办市级思政课教学大培训、大备课、大比武、大巡讲。建立若干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编辑出版教学科研成果,交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行走的课堂”品牌,开展“追随总书记光辉足迹”主题实践教学,建设体验式实践教学基地。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开发思政课综合信息化平台。
(六)健全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共享机制。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规划课题等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设立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课题,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在市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加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学术期刊。推动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阐释传播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挥启民育人作用。打造一批思政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教学成果共享。整合思政课教学名师、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劳动模范等力量,打造一批新时代思政课融媒体产品。
五、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一)严格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各区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1次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攻坚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常态机制,制定领导干部上讲台课程需求侧清单,推动市级机关、大型国企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走进高校讲思政课。学校党组织要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高校党委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1次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中央要求带头上思政课,完善高校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等长效机制。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必须严格落实思政课建设要求。
(二)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分类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承担思政课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构,抓好责任落实,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体系,制定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探索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作为学校招生考试、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重要参考。坚持“开门办思政”,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学校对接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注重家校合作,推动思政课学习与家庭教育密切协同。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形成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估。将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区和各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考核、政治巡视内容。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加大对思政课建设的督学督政工作力度。
2019年12月31日